返回
收藏
下载

家书里的“担当肩膀”: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


1934年就义前,吉鸿昌在给妻子的绝笔信中写道:“夫今死矣,是为时代而牺牲。人终有死,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。”并在刑场写下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”的绝命诗。这些朴素的文字背后,是革命先烈以生命践行的责任与担当。

担当,从来不是豪言壮语,而是在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。抗战时期,无数共产党员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地方去,他们的选择,不是不知艰险,而是明知艰险仍一往无前。真正的担当,就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,毫不犹豫地说“让我来”“跟我上”。今天,虽然战火远去,但担当精神依然熠熠生辉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无数共产党人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勇闯“深

消耗 1 篇笔墨文库配额,会员有效期内无限次查看